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4年)
学位授权点代码名称: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授权级别: 硕士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我们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获批,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17年被列为博士点建设培养学科。学科突出“经管+”特色,以发展新经管人才为培养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学校“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主动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包装现代化”的办学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决策理论等基础理论,精通系统建模、系统仿真、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致力于培育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扎实理论基础和系统化专业知识、具有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意识的高度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良好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位标准
学位点秉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准则,不断调整和优化硕士学位授予标准规章制度。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学位点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将授予硕士学位的标准适当提高,例如要求每位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三)培养方向
1、管理决策与优化
该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学校在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和工程领域的优势,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科学决策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课程涵盖多目标优化、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前沿内容,紧跟学术和行业发展动态。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显著,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主要研究领域为:复杂环境下的创新管理、服务管理、投资决策等领域的博弈分析、网络博弈与优化等。
2、运营与供应链管理
该方向以服务长株潭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供应链设计、优化与管理能力。课程涵盖运营管理、供应链建模与优化、物流技术与信息系统等前沿内容。师资团队由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科研平台完善,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实践机会。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仓储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产品运营、供应链金融创新等。
3、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
该方向聚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管理中的创新应用。课程体系涵盖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智能决策支持等前沿内容,紧跟数字经济与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师资科研实力雄厚,多次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学院建有先进的数据分析实验室和多个校企联合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学习平台。主要研究大数据统计与预测,工业数据采集与治理, 数据驱动决策优化等领域。
4、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
该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系统设计、管理与优化能力。课程设置涵盖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数据管理技术、数字化转型战略等前沿内容。人才培养既强调对工业信息宏观管理系统的研究,又重视信息资源获取、传输和服务等具体环节的研究。结合株洲 “工业制造名城”地域特色,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智能制造与信息管理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升级与数智化转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数据信息系统构建与分析、大数据机器学习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与舆情分析等。
(四)师资队伍
学位点不断提升师资引育水平。基于“内培外引,引育并举,专兼结合”的原则,学位点不断提升师资引育水平,在2024年构建了一套由37名专任教师组成的“学术带头人+海内外知名教授+学术骨干”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其中正高职称15名、副高职称9名,同时聘请16名行业教师和2位知名学者,引进4位博士,博士比例97.30%,45岁及以下的青年骨干教师比例为59.46%。同时聘请16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型工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2位知名学者作为兼职硕导。
(五)培养条件支撑
目前学位点拥有6个省级科研平台,与省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10个;拥有4个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13套经管模拟软件和MATALAB、SPS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学位点所在院校图书馆规模进一步提升,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其中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287.9万册,电子图书108万种,中外文数据库71个,学科服务平台13个。除学校图书馆外,本学位点依托的betway唯一官网拥有200平方米的图书资料室,设有多个研究生自习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场所。
(六)特色优势
硕士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必威备用网站特色专业“管科+包装”,依托本专业在系统决策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围绕国家及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借助“长株潭”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从技术创新与包装产业升级、包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角度切入,以管理科学、经济学为基础,以数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等研究方法为手段,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管理活动中应用,着力解决包装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和包装行业与包装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将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等人才培养理念融入本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方面
学位点制度建设在2024年取得了显著成果,相关规章制度相较去年更加完善。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学位点现所在学院对于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授予标准,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指标分配实施(经管政字〔2024〕2号)、考核办法(经管政字〔2024〕3号),成果资助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此外,为进一步保障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位点负责人邹筱在2024年参与制定了《betway唯一官网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经管政字〔2024〕6号)等相关制度。
(二)思政教育方面
学位点所在学院明确要求导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内容。相较于去年,学位点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机融合思想政治元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周欢主讲的《信息管理学》于2024年被评为湖南省思政示范课程。何涌、马永军参与的《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在第二届湖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大赛获得我们唯一一项一等奖,实现了我们在此项教学竞赛上的新突破。
(三)课程教学方面
学位点在2024年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首先,课程设置结构更加合理。增加了《入学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等学术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并更新了《智慧物流》《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等选修课程,并将《管理博弈论》等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使课程选择能够更加契合不同的研究方向。其次,课程内容得到深化。学位点再次强调教师必须将科研课题、创新成果以及服务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融入实际教学中。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2024年学位点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学院评选、研究生院审核,学位点在“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基础上新增5位教授,5位副教授和2位讲师,并引进4位新晋博士。师资队伍总人数、博士化率、4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教师比率等指标均较去年有所提升。
(五)培养条件建设方面
2024年学位点对4个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进行建设和完善。与中国邮政、中国邮储银行等多家国有企业和民营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学位点所在学院多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院讲座, “商是与学是论衡•名家讲坛”“新经济Workshop”等学术交流活动的举办数量相较去年总计增加了5次,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与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机会。
(六)科学研究方面
学位点2024年学位点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8项,市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79篇。省级科研项目数量较去年增加14项。2024年学位点学术论文质量提升显著。向飞云博士在SSCI一区期刊《Finance Research Letters》发表论文《The asymmetric and time-varying effects of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on the insurance premium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cross-quantilogram》。殷梓惠博士在SSCI一期期刊《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发表论文《Pat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industrial intellig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lance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七)招生与培养质量方面
2024年学位点招收录取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3人,答辩毕业7人,有1位毕业生成功申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其余6位顺利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在企业、高校或其他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工作能力和成绩均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八)论文质量方面
2024年学位点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显著。周欢、宾厚、傅贻忙三位教授指导的5名硕士毕业生获得了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学位点所在学院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分数排名全校第一。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一志愿”录取人数依然较少,导师比学生多的现象始终没有解决。
2、师资结构梯队培育制度建设不完善。正高和副高职称人数不多,尤其是副高职称人数较少。领军人物、明星教师不突出,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术人才。
3、发表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学位点学术论文的发文量较为可观,但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在今后1年内,本学位点要在师资队伍、学科平台、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基地建设等方面达成如下目标。
表1 2024年度发展目标
项目 | 具体目标 |
招生人数 | 加强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办学规模。 |
学科平台 | 进一步巩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地位,建立更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
科学研究 | 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以上、省部级项目15项以上,纵向科研经费超40万元。 |
发表CSSCI检索论文4篇以上,权威期刊论文3篇以上 |
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2部 |
教学改革 | 在研究生教学质量工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
出版教材1部以上 |
基地建设 | 拓展实习或实训基地2个以上 |
师资队伍 | 引进1个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 |
引进博士人才4人以上 |
(二)主要保障措施
1、扩大招生宣传范围
通过校友、网络等多渠道进行招生宣传,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推动招生宣讲会在更多省内、省外高校覆盖。
2、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工程和海外引智工作。成立导师组,落实导师组长职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采用动态调整政策,鼓励老师申请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3、定期开展刊投稿经验分享活动
邀请已经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的教授或研究人员分享他们的投稿经验和心得。重视青年骨干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加大年轻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的资助频率和额度。